慧能简介_慧能的名言-查字典名言网

查字典名言网 > 名人 > 魏晋南北朝 > 慧能

慧能简介

慧能/魏晋南北朝

简介

慧能   中文名称: 慧能   性  别: 男   朝  代: 唐   生 卒 年: 638~713   国  别: 中国   出  处: 中国历代名僧

  生平文件

慧能(638~713)     中国唐代僧人,禅宗南宗创始人。又称惠能,俗姓卢。原籍范阳(今北京西南),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后,采樵养母。听人颂《金刚经》而感动,寻师至黄梅弘忍处,充舂米“行者”,修行全凭耳闻心记。遇五祖选法嗣,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而得弘忍赞赏,密授法衣而遣行岭南。16年后方出而传法。仪凤元年(676)方受满分戒。次年在韶关宝林寺传顿悟法门。与他争法嗣地位的神秀主要在北方弘法,力倡“渐悟”。遂有“南顿北渐”、“南能北秀”之说。慧能教说由其弟子法海汇集成《六祖坛经》。生前武则天及唐中宗欲召至京师,辞不就。死后,唐宪宗追谥为“大鉴禅师”。弟子有神会、怀让、行思等人。    

  平民出身的禅宗教主慧能

  湖北省黄梅县东北的五祖山,唐代称为冯茂山。山中古树森森,松竹交映,是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东山法门”之东山。唐朝初年,禅宗“东土五祖”弘忍就在这里结庐传法。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的一天,山中来了一位青年,粗衣,麻鞋,风尘仆仆,径自来寻弘忍大师。他一见弘忍大师,口称弟子,纳头便拜。弘忍见他相貌村野,举止粗俗,心想准是来求乞的穷光蛋,便不客气地问:“你是哪里人?来山中礼拜我,要向我求取什么东西呢?”那青年答道:“弟子是岭南人氏,新州(治所在今广东新兴县)百姓。老远来拜师傅,不求别的,只求作佛。”大师一听心中有气,喝道:“你是岭南人,又是?獠,怎么配作佛?”那青年毫无惧意,答道:“人有南北之别,佛性不分南北。?獠虽不如师傅尊贵,佛性又有什么差别呢?”

  好一场问答!问的问得盛气凌人,答的答得理直气壮。别看这青年土里土气,却是悟性非凡,有胆有识,几句话说得大名鼎鼎的弘忍对他刮目相看。他是谁?他就是日后成为禅宗南宗开山祖师的慧能。

  慧能俗姓卢,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卒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据说他的祖籍是范阳(今北京、天津、保定一带),父亲名行?,唐高祖武德年间因罪流贬岭南,成为新州百姓。但这种说法并无可靠根据。从慧能初见弘忍时状貌、语音皆似?獠来看,他倒更可能是世居岭南的土著。范阳卢氏是唐代著名士族,把慧能家世与范阳卢氏扯在一起,应是慧能成为教主后为了自高身价而编造的。

  慧能少孤,家境贫寒,卖柴养母,不识文字。但他资性颖悟,有一天卖柴,听人读《金刚经》,不觉心有所悟。攀谈之中,得知弘忍法师正在黄梅东山大开法门,心中不胜羡慕。那位读经的人本是热心的佛徒,见慧能资质非凡,有心向道,便鼓励和帮助他去东山求法。慧能获得资助,安顿了老母,便辞亲上路,千辛万苦赶来礼拜弘忍,寻求成佛作祖的途径。

  弘忍见慧能出语新奇,决意将他收下。碍于他出身卑微,便派他到碓房作了个舂米行者。慧能在碓房踏碓舂米,遇到讲堂中弘忍升座说法,他便竖起耳朵细听,默默地思考微言大道,慢慢地有所领会。有时沉浸到玄妙的禅理当中,竟然忘记了环境和自我。

  单调的碓房生活,一晃就是8个月过去了。适逢弘忍大师依照惯例,打算挑选一位学禅心得最深的弟子传付衣钵,作自己的继承人。他命诸弟子各作一偈,借以观察各人对佛性的领会情况。上座僧神秀作了一偈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此偈一出,众僧称妙,神秀自己也暗暗得意。消息传到慧能耳中,他听后微微一笑,心想这样的偈语,离佛性的真谛还差得远呢。他得空央了一个童子引路来到南廊下,也作一偈,请人书于壁上。其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神秀的偈语,肯定自己身心的存在,认为要勤奋地修行,才能渐渐地达到不染尘埃的清净境界,属于传统的渐修成佛说。慧能的偈语,却认为身、心和万事万物都是空幻的,不真实的,只有人人都具备的佛性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这种思想,与南朝刘宋时竺道生首倡的顿悟或佛说相通,也与他自己初入东山见弘忍时提出的佛性不分南北贵贱的说法一致,只是经过8个月的默受教法,其思想更透彻精妙了。它与神秀的思想同属于唯心主义,但在认识上比神秀彻底得多;若施之于佛教修行,则简捷得多。一个出身贫贱,处在寺院最下层的苦力行者,居然作出如此高妙的偈颂,当即引起轰动。赞叹、惊奇、嫉妒、愤怒、仇恨等各种复杂的感情霎时笼罩了平日宁静的寺院。

  弘忍见了慧能的偈语,知他已经真正把握了求佛精义,有心将衣钵传付给他,怕人知道,故意不动声色。当晚三更,才暗唤慧能入堂,对他讲经授法。并告诫慧能,以他的身份地位,当此传法重任,再住此院,必被加害,嘱他速离东山返回南方。

  慧能遵照弘忍的嘱咐,连夜就起程南行。一路上历尽艰险,终于回到岭南,从此混迹于农商之中,杂居于编户之间,销声匿迹一十六年。时间久了,这场争夺衣钵、法统的风波渐渐平息下去,慧能确信不会再有生命危险了,才敢投到南海(今广州市附近)印宗法师门下听法。

  一天,印宗问众人:你们看,那旗杆上头挂著的旗帜,被风吹著,是动还是不动?众人意见不一,议论纷纷。有的说旗帜动;有的说不是旗帜动,是风自动。慧能忽然从座上站起来,高声说:“法师!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帜动,只是众人胡思乱想动与不动。佛法本来不存在动与不动。”印宗法师一听,不觉悚然。自知佛学修养不如慧能,转向慧能请教,并亲自领著徒众来到慧能住处,为慧能剃法受戒。

  从此之后,慧能名声大振,公开收徒传教。不久来到韶州(今广东韶关市一带)曹溪,广收徒众,多创寺院,大力传播他自己开创的佛教新学说。

  慧能传教,在形式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不立文字,一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是因为慧能本身是文盲,不像别的教派的高僧大德,大多出身于名门世族,文化素养高深,能够著书立说;同时慧能收的徒众,也没有身份地位的限制,有许多贫贱百姓,也是不识文字的。因此,慧能教授徒弟,只是口耳相传,心心相印。教外别传,教是经教,指佛像、经卷和其他各种法物。教外别传就是不要佛像、经卷等复杂的道具和形式,大家心中自有佛性,修行的关键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在思想体系上,慧能的学说有三根支柱。一是世界观上的真心一元论,即真如缘起论。二是解脱论上的佛性论;三是宗教实践上的顿悟思想。真心、真如又称佛性、法性、实性、自性、本性、法身、本心等等。慧能认为不管南北西东、尊卑贵贱,人人皆有佛性,佛性常清净;又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如此等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真如就是永恒的、绝对的、最高的精神实体,同时也是宇宙实体、世界本原。慧能肯定这种实体、本原,而认为此外的万事万物都是虚幻的、空的。这种真心一元论或真如缘起论是慧能的思想核心,是其佛学的理论基础。其他两条支柱都是由此派生的。例如解脱论上的佛性论,就建基于人人皆有佛性。由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成佛之道,不假外修,更无须到西天去拜求,只要“直指人心”,便可“见性成佛”。这一点又决定了慧能教派在宗教实践上主张顿悟。因为人人都有佛性,只是迷人自不知见。去迷见性,只在一念之间。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如果这一念未到,纵使你勤修苦炼,“时时勤拂拭”,也是徒劳的。慧能佛学的特点还反映在他对禅和净土的独特看法上。传统的禅法,主张静坐敛心,慧能则认为在任何时刻的行、住、坐、卧、动作、言谈中,也可体会禅的境界。北宗禅继承传统禅学观点,教人静坐看心,以为那样将心境分为两截,不能契自心性而生智慧。慧能却教人只从无念著手,并不限于静坐一途。

  对于当时僧俗念佛愿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慧能也另有一种看法。他强调“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成佛道”。他曾对韶州刺史韦璩说:“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

  慧能佛学在思想体系和传教方式上的特点,使其教派具有强烈的平民宗教色彩。他认为人人具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打破了贵族、官僚对成佛作祖的垄断。他把人人向往的天堂从遥远的西方搬到每人的心中,同时又把修行的方式尽量简化,革去了繁琐的仪式。甚至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无异于拓宽了进入天堂的途径,自然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他肯定“真如”的真实性、永恒性,反对一切皆空的颓废虚无思想,符合新兴庶族地主阶级要求进取并保护既得利益的愿望,因而最受这个阶层的拥护、支持。但他又认为功德不在于造寺、布施、供养,而在于自性清净平直,不轻视一切人。这显然是有利于贫贱的劳动人民,不利于显贵的剥削者的。慧能的理论能够为劳动人民著想,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传教方式又适应了贫苦人民的需要,所以他的教派又吸引了大量下层人民。所有这些,都是对传统佛教的巨大变革,对旧有的贵族化教派的严重挑战。实际上,慧能以一个出身贫贱的“?獠”,居然登上教主的宝座,这一事实本身就富有向传统决裂的意味。以后他传教成功,声名远播,武则天、唐中宗先后下诏礼请他入朝,他都托疾不行,这固然有害怕北上受到守旧教徒迫害的因素,但也确实说明他与那些趋炎附势、以交结权贵为荣的大和尚们不同,反映出他和他的教派不同寻常,因而赢得了广大信众的尊敬和爱戴。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巨大优势,使得慧能的信徒迅速扩大。他在韶州大梵寺升座说法,座下僧尼、道俗曾达1万余人,韶州刺史韦璩和诸官僚30多人、儒士30多人也来听他说法。他在韶、广二州传法行化30多年,及门弟子常不下三五千人。慧能10大弟子之一的志诚,原是北宗神秀的门下。神秀派他去慧能门下窃听说法旨意,但志成听了慧能说法,认为比神秀说得明白、深刻,容易理解,便主动说出了受命前来刺探虚实的真情,不愿离去,成了慧能门下的大弟子。慧能另一大弟子神会,生性聪明,自幼学贯群经、老庄,后又留心释教,出家后讽诵佛经,易如反掌。年14岁,听说慧能大师在曹溪盛扬佛法,学者如百川赴海,于是不远千里,前来参拜。交谈不久,就为慧能折服,投在门下,成为慧能的神足。这些事例,都说明慧能的崇高威信以及他的教派的巨大号召力。

  慧能传法不立文字,全凭口讲。由于他使用当时日常通行的口语,又善用生动的比喻,娴熟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所以他的讲授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效果很好。譬如他解释定和慧的关系,说:“定慧犹如何等?如灯光。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把定和慧的相互关系说得明白透彻。又如他启发弟子正确地对待念经,说:“心行转《法华》,不行《法华转》;心正转《法华》,心邪《法华》转”。又说:“空诵但循声,明心召菩萨。”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诵经必须用心专一的道理。

  慧能的弟子法海把他平生授法、与弟子们问答及临终时嘱咐的话记录下来,辑录成书,奉为经典,称为《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或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坛是指慧能平时授法的法坛。慧能的门徒把慧能看得像佛一样,他的法言就像佛经一样,所以叫做《坛经》。中国僧人的著作被称为“经”的,《坛经》是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慧能死后,其门徒传授《坛经》,师师相承。若无《坛经》,即无禀受,就不被承认为南宗弟子。可见《坛经》在中国禅宗史上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慧能生前,传法不出岭南,其所创禅宗南宗的基础主要是在南方。后来慧能弟子神会北上洛阳,与北宗神秀一派抗争,取得巨大胜利。从此禅宗南宗的势力遍及全国。慧能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在不同的地区,根据各自不同的理解,分别弘传慧能开创的禅宗,形成许多派系。其中最主要的,是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两系,由这两系,又衍为五家七宗。到了唐末五代时,慧能禅宗以外的佛教宗派相继衰落,唯有五家七宗发展壮大,此后的佛教史几乎变成了一部禅宗史了。

  慧能的影响不限于佛教内部,他对整个中国的思想文化界都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早在唐代,士大夫们就喜欢玩味禅趣,禅理渗透到许多文人的诗歌、绘画和处世哲学中。而作为禅宗教主的慧能,也就格外受到文人学士们的推崇和敬仰。大文学家王维、柳宗元、刘禹锡先后为慧能撰写了碑铭;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朝廷还特地追谥慧能为“大鉴禅师”。唐代以后,禅宗思想继续深刻影响著思想文化界,而以宋明理学中吸收的禅宗思想资料最为丰富和明显,它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禅宗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在禅宗史上,慧能被列为东土六祖,意思说来华传播禅学的菩提达摩是中国禅宗初祖,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所以慧能是中国禅宗的第六代祖师。但实际上直到弘忍一代,还只有禅学,尚无禅宗。真正的禅宗是由慧能创立的,他是禅宗这一新宗派的教主,是禅宗始祖。而在中国思想史上,他也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平民出身的文化伟人。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名人

名言警句分类

更多>

热门名言警句

随机名言警句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