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简介_法藏的名言-查字典名言网

查字典名言网 > 名人 > 魏晋南北朝 > 法藏

法藏简介

法藏/魏晋南北朝

简介

法藏   中文名称: 法藏   性  别: 男   朝  代: 唐   生 卒 年: 643~712   国  别: 外国   出  处: 中国历代名僧

  生平文件

  华严宗实际创始人法藏

  华严宗是唐初继法相宗之后成立的又一佛教宗派。它以《华严经》为宗经,主要发挥“法界缘起”的旨趣。它的远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北方的地论学者和南方的三论学者,华严宗人自称的学统传承关系则以隋唐之际的法顺为本宗初祖,唐初的智俨为二祖,法藏为三祖。其实法顺和智俨只是华严宗的先驱者,法顺基本上是一位禅僧,曾劝人读《华严经》,相传作有《华严五教止观》,在其止观法门中把《华严》摆在最高的圆教的地位;他的弟子智俨著述较多,大力阐述《华严》思想,并提出了“十玄门”这一华严宗思想的重要方面,但是华严宗思想的核心——成熟的“六相”、“十玄”义旨,是由法藏阐明的,此宗的判教学说是法藏提出的,在全国各地建立华严寺院,并普遍缔结宗奉《华严》的香社,也是由法藏推动促成的,所以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是法藏。

  法藏俗姓康,祖籍西域康居(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一带),祖先累代为康居国相,祖父迁来长安定居,从此入籍中国长安。法藏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17岁归心佛教,曾入太白山(在陕西?县南,距长安300里)修行并学习佛经,后回京从云华寺华严大师智俨听讲《华严经》,前后9年,深受智俨赏识。总章元年(668年)智俨临终,曾嘱门徒道成、薄尘二人提携法藏,认为他专心钻研《华严经》,是绍隆遗法的希望所在。越二年,武则天的生母杨氏去世,则天舍其宅为太原寺,诏命度僧。经过道成、薄尘推荐,法藏获准剃度,隶于太原寺。

  出家之后,法藏致力于讲经、翻译和著述。曾先后宣讲《百千印陀罗尼经》、《华严经》和《梵网经》,而一生讲说《华严经》达30余遍。在讲说中,他很注意运用恰当的比喻,或借助适当的工具,帮助、启发听众理解深奥的佛学理论;又善于巧妙地利用佛教神话,配合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提高自己和本宗的宗教权威。传说他曾奉诏宣讲《华严经》,讲时有光明从他的口里涌出,须臾间团团成盖。武则天得知这一奇迹,对法藏大加赞赏,亲自指示安排京城十大高僧为他授满分戒。从此法藏成了正式比丘。由于他剃度出家和受具足戒正式作僧人都出自武则天的恩典,他和武则天就建立起特别密切的关系。法藏很有政治头脑,在自己的宗教活动中,常常利用和发展这种关系。例如,有一次他又奉武则天旨意在佛授记寺讲新译《华严经》,讲到《华藏世界品》时,恰逢地震,讲堂和全寺院剧烈摇晃,?_然震吼。法藏把这一地震灾害附会成佛经上说的佛说法时常感六种震动的奇迹,授意都维那恒景将这一奇迹报告武则天。武则天得报,欣然下诏嘉奖,把这场地震宣扬成是如来佛降迹显灵,既是法藏诚感所致,也是武氏朝廷上得天心下符民意的表示。这样,法藏和武则天都从这次地震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

  法藏对于佛经的翻译也花了很大的精力,成绩很大。他先后参预了《华严》、《楞伽》、《宝积》等经的翻译工作,而于《华严经》的重译用功最多。相传《华严经》的梵本有10万偈,在晋代以前,有人译出了其中的个别章节,未采用《华严经》之名。东晋末年,佛陀跋多罗携《华严》梵本来至建业,于义熙十四年(418年)三月十一日至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十日译出,仅26000偈,分为60卷。这次译本开启了中国佛教界研究《华严》之风,但译本既不完整,又有译得不够准确之处,至唐初,已经不能适应《华严》研究蓬勃发展的需要。法藏对于晋译《华严》的不完善,也常常感慨系之。高宗调露年间(679-680年),中天竺高僧日照带来《华严经》的部分梵本,内有晋译《华严》缺译的《入法界品》。法藏得讯,即请他于西太原寺译出,并亲自参加仇校。既而又奉诏与道成、薄尘等共日照同译《密严》、《显识》等经论10余部,合20卷。

  武则天称帝之后,派使者到于阗国求取比较详尽的《华严》梵本,并迎于阗沙门实叉难陀至洛阳重译。法藏奉诏担任笔受,名僧复礼、义净、圆测、弘景、神英、法宝及梵僧战陀、提婆都参加了这次译事。结果比晋译多出9000偈,勒成80卷。法藏又将日照所译的两段,称为八十《华严》,而晋译则被称为六十《华严》。

  新译《华严》的工作得到武则天的大力支持。译经过程中她亲临法座,御制序文,又亲笔题写品名。八十《华严》译出后,佛学界对《华严》的学习、研究掀起了一个高潮。单是法藏就有丰富的著述阐释《华严》的思想。他又亲自为武则天讲解《华严》的“十重玄门”、“六相圆融”等教理。这些理论十分深奥费解,连天资很高的武则天都难于接受,法藏就引镇殿金狮子作比喻,进行形象的深入浅出的解说。“六相圆融”的理论用总、别、同、异、成、坏三对范畴说明现象和现象之间错综复杂的缘起关系。拿金狮子来说,金狮子的整体是总相,因为它具足了各种成份,比如有眼、耳、鼻、舌、身“五根”;而眼、耳、鼻、舌、身是别相,因为这些成份有所差别。从另一角度看,眼、耳、鼻、舌、身相依相待,合成一个总体——狮子,是同相;眼、耳等各部分互生,又各不相同,是异相。再从另一角度看,眼、耳等诸根缘起而成为狮子,是成相;眼、耳等各部分仍处在各自的地位,保持分离状态,是坏相。法藏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这“六相”两两相别相成,同时具足,互融无碍,因而叫做“六相圆融”。

  “十玄”的理论是要阐明成佛的境界,它涉及到现象和本体的关系,现象和现象的关系以及现象和心的关系。法藏仍用金狮子为喻来说明这些关系。比如金狮子的眼和耳等都是由金造成的,所以狮子眼即狮子耳。这就是说,现象和现象之间虽有差别性,但更有同一性。又比如金狮子的每根毛是金,所以一根毛中就有金狮子,甚至是无数的金狮子。这就是说,部分和整体的差别是次要的,它们之间的同一是更重要的。如此等等,最后归结为“事事无碍”、“理事无碍”、“重重无尽”。众生一旦具有了十玄无尽缘起的悟解,那就达到了成佛的境界。

  法藏用金狮子作比喻,生动地分析了华严宗的基本教理,终于使武则天理解了他的基本思想。法藏的弟子把这次宣教记录加以整理,称为《华严金狮子章》,简称《金狮子章》。此书集中和简要地概括了华严宗的基本论点,成为华严宗著作中具有权威性的论著。

  较为完善的《华严经》译出来了,基本理论也建构起来了,这就为创立宗派准备了重要的条件。但一个新宗派的创立,光有这些条件还不够,还必须进行“判教”,即把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各派佛教学说和经典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一个似乎可以贯通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统一的整体中,各派思想分别处于高下不同的地位上,自己一派的思想则置于各派之上。

  法藏对于判教很重视。他曾向日照三藏打听西域佛教界的判教情况,批判地加以继承,创立了华严宗的判教学说。其特点是在旧有四教的基础上加一顿教,成为五教,即:第一小乘教,只懂得因缘和合的道理,否定自我的真实,还不懂得一切事物都是性空的道理;第二大乘始教,主张万物由因缘(条件)而生,没有自身质的规定性,是彻底空的;第三大乘经教,既认为万物是彻底空的,又承认万物的虚幻形相的存在,真空与幻有两者互不矛盾;第四大乘顿教,进一步认识到空和有互相夺除,共同泯灭,两相双亡;第五大乘圆教,主张森然罗列的万物是真实本体的体现,由于万物的本体是相同的,因此,现象和本体,现象和现象都是相即相入的,也就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关系,人们只要妄情灭尽,本体就显露出来。这就是华严宗的最圆满的教义。法藏建立了以华严为圆教的五教判教学说,和天台、法相两宗的判教学说抗衡,标帜著华严宗正式建立,成为与天台、法相两宗鼎足而立的新的佛教宗派。

  为了使本宗顺利发展,法藏始终坚持把自己的宗教活动与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密切结合。遇到旱灾,他就为朝廷作法祈雨;神功元年(697年),法藏又设道场行道,配合朝廷出师讨伐契丹部族叛乱的军事行动,受到武则天的嘉奖慰劳。他的一系列活动都深得武则天的欢心,武则天特把《华严经》中菩萨的名字赐给法藏,因而法藏又名贤首,华严宗又名贤首宗。

  武则天晚年多病,围绕著皇位继承权问题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剧烈的斗争。宰相张柬之等以恢复唐王朝为号召,联合宫廷禁卫军将领李多祚,诛杀武则天嬖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武则天传位给皇太子李显,是为中宗。但中宗即位之后,皇后韦氏与武三思等勾结,掌握了核心权力,罗织罪名迫害张柬之等中兴功臣,武氏权势复炽。在这场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法藏洞悉局势的发展,采取灵活机动的对策,“内弘法力,外赞皇猷”,“预识机兆”,“每有陈奏”,始终获得中宗的信任,受到中宗的褒奖,被礼为中宗的菩萨戒师,赐号国一。中宗还下令为法藏图写肖像,御制赞词。法藏趁机奏准分别在长安、洛阳、吴、越、清凉山(在山西五台山)建立五座大寺,皆称为华严寺,贮藏佛教典籍。又发动信众普遍缔结香社,使得“像图七处,数越万家”。于是华严宗的影响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

  法藏的门徒众多,较有名的有宏观、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等6人。他们在各地弘化,有的人也从事著述,宣传法藏的佛学思想。但真正继承和发展法藏学说的并不是这些法藏的及门弟子,却是法藏卒后十几年才出生的澄观,澄观之后又有宗密,在华严宗的承传系统中分别被称为四祖和五祖。

  法藏有一位同学义湘,是新罗国人,同师事于智俨大师,学成回国,宣讲华严法门,被称为海东华严初祖。法藏与义湘书信往还,经常交流佛学信息。法藏又把撰著的发挥《华严》的著作寄给义湘,通过义湘之口把华严学说传播于朝鲜半岛。义湘曾说:“博我者藏公”,给予法藏极高的评价。另外,法藏有一位弟子审详,是新罗国人,后住日本大安寺、宣传华严义理,传法于日僧良辨,开创了日本的华严宗。所以法藏的影响超越了国界,远及于朝鲜半岛和日本,为中朝、中日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先天元年(712年),法藏卒于长安大荐福寺,即原先的太原寺,享年70岁。受到朝廷隆重的待遇:赠给鸿胪卿头衔,赠绢1200匹,官给人力物力葬于神禾原华严寺南。王公士庶为之礼忏施舍,秘书少监阎朝隐为他写了碑文。生荣死哀,流誉千载,法藏在佛教史上的地位是很突出的。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名人

名言警句分类

更多>

热门名言警句

随机名言警句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