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和人一样都有气,你有吗
- 下一篇:生活亦苦,苦亦成甜
前久看了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就说自己一辈子大好时光就毁在书的手里。以致书中带有各种各样的批判、抱怨与忏悔。这本书我才看了序言,刚开始带着一种怜悯心去试着关怀作者,对于作者这样的遭遇深感同情。后来却是带着好奇心把序言看完,想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至理名言时不由自主地将好奇心收好,我怕其中万一有着令人发指的魔力,主要不是因为我抗诱惑能力不够,而是因为我始终还认为读书是好的,我得出这个结论自然经过深思熟虑,我向来不喜欢不太确定的事物。再加之就是始终如一地认为是因为我加了一个前提
不仅要读好书,更要读好书,有用的书。这里是不带功利性的读书,不过话又说回来,读书不带功利,那也又回到读书无用之上了,无论做何事都是借知识这个刀子当个幌子。读书哪有不功利的,只是我们都喜欢把它潜在化,挂个号,以待就诊,至于诊断出什么病那是自己的事了,因为生什么病或者怎么生的病都是在自己身体上。
如果你想得多些,我想也会从无病想到有病,因为这种病会传染,甚至有的人别演化成了绝症。所以定期检查自己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没有结果更不要妄自徒增烦恼,因为这种情况下没有结果是最好的结果。
读书有没有用?如果读书无用论早已侵入人心的话,我想读书也真没用了,好在人世自有聪明人,以致没有将情况发现得更糟糕些,不过现状已经够惨了,大多已面目全非。俨然放在古时就不同了,读书不仅成了成功必走的路径,而且成了一种必有的潮流,想来想去也不明白,如果当时的人有现在的某部分人聪明的话,也大可不必纠结于仕途之路,想想那位姓范的也怪不划算的,最后榜上有名却落得自己来个疯疯癫癫的下场,是自己害了自己还是其它,倒是也无从考证。而且是真疯还是假疯更不得而知,但他肯定在向我们传达着令人深思的信息是确切的,值得肯定的,这点真是如假包换。于是我有了两种假设:一是真疯;二是装疯。真疯说明确实开心过度,或者说是大脑已经完全被摧残得只剩下最后看榜上有名的清醒。装疯是我最希望的,至少这点显得他还很聪明,不仅没有被完全摧残,而且还学会了变换,他之所以要装得半痴半癫无非就想告诫后来者,想到这里顿时觉得他善良多了,更有的是无尽的同情,至于他会变得聪明,我想有可能是听到了行行出状元或者是在某本书中得道然后觉悟了,如果真是这样,我不仅会从为他同情变为为他感到幸运,而且必将另眼看待。
人变聪明有很多途径,有人走长途,亦有人走捷径。有捷径走固然省时省力,可又有几人能明白捷径多半会让自己越来越无路可走。我只明白朝圣路会越走越窄,因为他要在关口挡住一些人,其它就不得而知。转言之,排除特例外,人天生不是傻子,最后也变得不太傻但十足愚昧也主要是被那些让自己走捷径的东西蛊惑并毒害了,前几日于偶然之时看到了一本书,名为《受益一生的心计学》,我本以为是一位国内作者,没想到竟然是一个日本人。因为我觉得我们根本没必要这类书,因为每天职场、商业等等上演的一定比这精彩绝伦!其实最不解的是心计在冥冥之中成了一门学问!这类书我想还有很多很多,不过放在图书馆的话还真觉得有点不当,左思右想给了自己一个理由,就是这或许是人类所说的进步吧,再有就是总有需要的客户。我始终认为这二者只是一种纯商业的关系。我之所以总是怀着庆幸的心情,因为我保存好了一颗相对单纯的心;我之所以感到悲哀是因为看到很多人失去了单纯的本性。
如果这些是现实导致的,那你会讨厌现实吗?似乎这是可能又不可能的事实。或许我们只是所有的欲望都是现实的所迫,从舒适的生活想要更舒适的生活。不停地、无休止地满足物质上的需求,却很少慰问自己别搁置已久的心灵。所有这些慰问可以来自读书,亦可来自经常与自己独处,和自己说说话。因为我始终相信有的人只习惯于与别人共处,和别人说话,自己对自己无话可说,一旦独处就难受得要命,这样的人终究是肤浅的。人必须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自己与自己交流,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一个较有深度的内心世界。
读书对于摆脱俗气倒是大有裨益,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并不断成长。这是有据可证: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如是说。更有甚者是刘向一针见血地指出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读书有个最公平的特点就是与有没有漂亮面孔没有关系,因为书籍不是胭脂,读了会让你增加容辉,有人虽面目平常,但是谈起话来使你觉得可爱,也有满脸脂粉装饰得甚好之人,但一旦交谈,风韵全无,自然觉得索然无味。
前几天,看到一副漫画:一百年前的中国人躺在床上吸食鸦片,旁边是一百年后的中国人一样躺在床上,不过是在玩手机和电脑。何其沉重,这不仅是时代生活的缩影,而且可能还是时代的病根。如果我们青年人都是这样的生活状态,中国再次成为东亚病夫也是不无可能!绝非耸人听闻。一位印度作家当时满脸不解地问了旁边的人:现在的中国到底怎么了?看到他极其费思的样子我想似乎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