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隋唐五代
简介
《三国志》
记述魏蜀吴三国历史、基本属于纪传体的史书。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含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古代纪传体止史中,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陈寿(亦作长寿,233~297),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仕蜀时为散骑黄门侍郎,入晋后曾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晋灭吴后,陈寿著《三国志》,受到大臣张华的称赞,并说要把晋史也托付给他。
《三国志》成书年代不能确定。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加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书当是他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由其自采资料。
《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魏志列在全书之首,称曹操、曹丕、曹?蔽?邸N狻⑹窬?骷次唬?技敲魑旱哪旰牛?悦髡?匪?凇6?庵挥兴锶ǔ浦鳎?锪恋榷汲泼?U馐且蛭???莒?谖海??氖芳易鹬乇境?暮戏ㄐ裕?捅匦胍晕何??场K镂馕???穑?镳┠私??党迹?蚨?绱舜?怼J窈毫醣父缸映葡戎鳌⒑笾鳎?煌?谒镂猓?嗌俜从吵率俣杂谑窈旱墓使??肌?/P>
前人责难陈寿,说他向丁仪、丁?M的儿子乞米不得,因此不给丁氏兄弟立传;因有憾于诸葛亮,所以说他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实际这些责备缺乏根据。丁氏兄弟附见于王粲传,而诸葛亮传中充分肯定了他的功绩,还收录了亮集目录,为全书特例。说诸葛亮将略非其所长,当时其他人已有类似评论,而且也是公允的。但《三国志》对于晋朝皇室的叙述时有曲笔,对于魏晋禅代之际司马氏的所作所为,尤其显然加以粉饰,多所回护。
三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关系的人物,以及在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上有贡献的人,书中都记录下来,此外也记载了国内少数民族以及邻国的历史,《魏志·倭人传》就是日本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三国志》没有关于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志,是一个缺陷。陈寿对于史料的取舍选择,比较审慎谨严,文字也以简洁见长,所以前人说其书“裁制有余,文采不足”。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祖父时已迁居江南。刘宋初官中书侍郎,奉命作《三国志注》,元嘉六年(429)奏上。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陈寿的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但又指出它“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所以裴注不仅解释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于补充原书记载的遗漏和纠正错误。同一事几家记述不同的,他都收录进来,以备参考。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评论;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加以批评。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所引用的书达一百四十余种,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今天已经亡佚的。对于三国时代历史的研究,裴注的重要性不下于陈寿本书。
历代研究《三国志》及裴注者很多,其中尤以清代人用力最多。民国时,卢弼汇集历代学者对《三国志》正文和裴注所作的注释、版本校勘和考证,并将本人的注释和按语统一编纂为《三国志集解》,可供读《三国志》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