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名言网 > 家庭教育 > 巧用幽默教育孩子

巧用幽默教育孩子

2016-01-16

巧用幽默教育孩子

经常会听到家长这样的抱怨:孩子非常不听话,越不让他做的他越做,越叫他做的他越不做,做什么都和我们对着来孩子犯错,打了,也骂了,可是还是屡教不改,下次接着犯,接着打,最后都打皮实了,并且越打月不听话讲道理根本讲不通,有的时候和他说,他比你还清楚呢,说多了吧,又嫌你啰嗦面对孩子的这种状况,家长的批评教育显得如此无力。有的家长在想,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就那样调皮不听话,别人的孩子就那样乖顺呢?甚至觉得自己的孩子或者天生就是这个样子,教育不好了,于是放任自流,任其自暴自弃。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犯错的孩子,更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应用不当的方法。

孩子为什么难管教?禁忌效应引发叛逆心理。

经常看到1岁多的孩子,妈妈对他说:不要扔奶瓶啊。结果孩子听后马上啪把奶瓶扔了。不要把那积木放进嘴里!孩子听后马上把积木塞嘴里。妈妈的不要最后都成了提醒孩子要。

3岁的女孩大冬天把鞋子脱了在地上走,她妈妈为了叫她把鞋子穿上,手拿小树枝打她:你穿不穿?不穿?!不穿?!每说一个不穿就把树枝抽下去,女孩痛哭着喊:不要打,不要打可是任凭妈妈怎么打,就是不穿鞋子。

邻家7岁的君君总喜欢在自家的院子里踢足球,妈妈在多次警告无效后,对正在踢球的君君威胁道:如果你把球踢到窗户上,我就揍你一顿。不一会,哗啦一声,窗户玻璃碎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因为家长对孩子的威胁、打骂,只能诱发孩子的挑战性,孩子最终就以反抗家长意志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并不是胆小鬼,这就是所谓的禁忌效应。

禁忌效应告诉我们:如果对被禁止的事情掖着捂着捉迷藏,孩子往往会寻根问底闯禁区,探个究竟试试看。因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宜硬性禁止,而应该注重引导。首先别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忌,人为地增加对孩子的吸引力。(励志 )其次是要把孩子不喜欢而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忌以提高其吸引力。最后就是对于触犯禁忌后的引导,孩子在触犯禁忌后,家长和孩子之间就处在了矛盾的对立面上,在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利用幽默效应,巧妙化解矛盾,避免造成因为不当引导而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形成恶心循环。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大都严肃多于宽容,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往往弄得非常对立。其实,风趣幽默的教育更能触动孩子活泼的天性,它不仅能使孩子免去在大人面前的拘谨,还能使孩子在轻松的笑声中受到刻骨铭心的启迪,在他的心灵中留下不灭的印迹,使他时刻以此警示自己。

例如,有个4岁的孩子因为痴迷于武侠电视剧,天天冲冲杀杀的,他的父亲很是担心。一天,孩子又在商店里看中了一支新式玩具步枪,缠着要买,而家中的武器玩具早就堆积如山。爸爸说:儿子,你的军费开支也太大了,现在是和平时期,咱们裁减点军费如何?孩子扑哧一声笑了,从此,再也没有要父亲买武器玩具。

前苏联著名诗人依尔斯洛夫也是一个用幽默教子的高手。有次,诗人回到家,见一家人慌作一团,诗人母亲正在打电话向医院请求急救。原来诗人的小儿子舒拉为出风头,别出心裁地喝了半瓶墨水。诗人明白,墨水不至于使人中毒,用不着惊慌,这正是教育舒拉的好时机。于是,他轻松地问:你真的喝了墨水?舒拉得意地坐在那里,伸出带墨水的舌头,做了一个怪相。诗人一点不恼,从屋里拿出一叠吸墨水的纸来,对舒拉说:现在没办法了,你只有把这些吸墨水的纸使劲嚼碎吞下去了!一场虚惊就这样被诗人一句幽默冲淡了,并在家人的嬉笑中结束。舒拉原想以此成为家人的中心,但未能如愿。此后他再也没有犯过类似出风头的错误了。

由此可见,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教育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孩子的心灵。家长不妨巧用幽默,化庄为谐,让教育变得平和亲切,容易接受。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家庭教育

热门家庭教育

随机家庭教育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