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名言网 > 高三励志 > 开学初,高三学生应该做好的五件事一

开学初,高三学生应该做好的五件事一

2015-11-03

开学初,高三学生应该做好的五件事1

《新华日报》 9月3日的报道:江苏省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近日顺利结束,我省高考录取率首次定格在80%以上,不仅超出78%这一原先预计数据,也创出了历史新高。有关教育专家认为,高录取率既有可喜的一面,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如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高录取率时代高校和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从上述报道,似乎可以说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考不在是一个难事。下面一组数据是关于2010年江苏省高考报名人数以及录取计划。

类别

报名人数

招生计划

提前

本科

本一

院校

本二

院校

本三

院校

文科

21.7万人

17.1万人

779人

9524人

22636人

33330人

理科

22.8万人

19.9万人

2305人

33703人

47254人

33463人

体育

1万多人

2073人

1338人

183人

艺术

7.2万人

3.9万人

11354人

5974人

稍有理性的家长,不难分析算出:文科重点院校含提前批次比例4.5%,本二院校15.18%;理科重点院校含提前批次15.79%,本二院校36.52%。如果再将关于211高校或985高校的录取人数与报名人数作一比较,这样的比例微乎其微。因此,高录取时代并不能掩盖精英教育资源的稀少。

考上一个好大学、录取一个好专业、寻找一个好工作,这已成为新高三学生及家长一个必然的逻辑关系。面对僧多粥少的985高校或211高校,顺利拿到这些高校的OFFER,是平民百姓子女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讲,今天学生的学习质量,决定未来家族的生活质量。

在思考未来的这一个时刻,所有高三学生家长,不禁要问:上述的逻辑关系,我们有多少的胜算?

如果将高三这一年,比喻成一场长跑比赛的话,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长跑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始跑、途中跑和冲刺跑。一般来说,起始跑,是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前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即9月份-11月份;查字典名言网 途中跑则是指期中考试后到一模考试前,即12月份-3月份;冲刺跑则是一模考试后到高考,即4月份-6月份。长跑时,如果起始跑跑得比较理想,这就为途中跑和冲刺跑奠定坚实的基础;相反,若起始跑一旦掉队、落后或者没有跟上大部队,这就给途中跑和冲刺跑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好头、起好步 这些俗语,都是说明开局阶段的重要性。

那么,对于已经处于长跑状态中的高三学生而言,这样的一个起跑阶段,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根据多年的毕业班教学管理经验,开学初,高三学生应该做好如下五件事:

第一件事,清空和归零,保持空杯心态,寻找适合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现在的高三学生,尤其是重点高中的高三学生,往往都有着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常常以老大自居,没有清醒认识到,在我们的周围,有着许许多多优秀选手,这些选手的实力不凡。如果我们带着这样的一种优越感,行走在高考的征程中,往往都是折戢沙场。这样的现象,每年都会发生,屡见不鲜。高考形势的严峻、激烈的竞争态势,容不得这种优越感,随之取代的则是忧患意识和强烈的危机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如履薄冰,倾情付出,全力以赴,才能实现心中的梦。

记得,10届我校有一位姓樊的同学,高一年级班级倒数第一,高二年级班级倒数第二,最终被第二军医大学录取。这样的奇迹是怎样发生的?也许是由于高一、二年级该同学的不要好,才沦落到这种地步。进入,他开始醒悟过来,但是基础掉下太多,以致于知识网络结构中,到处都是漏洞,但是他没有胆怯,保持一股激情,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他始终在坚持,第一学期期末考试322分,没有达本科模拟线,一模考试342达到本二模拟线;二模考试362达到本一模拟线;高考382分,被二军大录取。他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创造这样的奇迹。

无论过去,是多么优秀,还是多么糟糕,大家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真正决定胜负的并不是过去的表现,而是现在的态度和行动,所以,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可以让我们跑得更快、跑得更远。高三这一年,考试贯穿始终。我们将高考的目标加以分解成若干次小目标。对于每一个时间节点,则对应的是每一次考试。这样的考试,都是一次检阅。古人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聚小流,无以成江海。每一次考试成功,就意味着我们对心中的目标就靠近一步。正如,哲学家维特斯根坦所言,紧贴地面行走,不在云端起舞。所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每一个阶段的最近发展区,就显得更为重要。

所以,高三的第一件事,即为丢掉幻想,准备战斗。先投入战斗,再决定胜负吧。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高三励志

热门高三励志

随机高三励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