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穷”养男孩的真正内涵
- 下一篇:我在南大的七年
【一】
直到如今,我还是不想回顾高考这个词,甚至别人问我哪所大学毕业,我都觉得羞于启齿。
我的读书生涯一直顺遂,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始终蝉联单科第一名,总分第一名,每学期可以减免八块钱的书学费。那时候两角钱可以买一大块米花糖,一大根糯米冰棍,总让人羡慕不已。学校把我当作大熊猫级别的保护对象,时时宠溺,事事迁就,我争强好胜的性格也在那个时候慢慢形成。
三年级有一次数学考试我考98分,有个同学考满分,我便在桌上趴着哭了起来。老师安慰也没用,重新组织考了一次,当时单元测试分AB卷,A卷简单B卷难,那个同学的B卷考得一塌糊涂。
五年级报名参加小升初的考试,算得上是我读书生涯的最巅峰,当时考全镇第二名,收到三所初中的录取通知书。二姐没考上,她拿其中一张去报名,用我的名字读了两年才改过来。每次期末统考,她的总分不到我的三分之一。那时我的身高只有根号二,老师们都说浓缩的才是精华。
中考考入重点高中分进重点班,别人家的父母赞不绝口,因为我的一只脚已经踏入重点大学的大门。
【二】
2008年我高三,那年的冬天特别冷,元旦节那天数学老师一大早走进教室,买了两大袋热腾腾的包子,每人发两个。吃完之后大家开始选自己心仪的大学,定自己高考的目标分数,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我默默写下北京理工大学,虽然相比周围的复旦、交大、浙大、厦大、武大显得有点低端,但那是我最接近梦想的一次。
高三的日子昏天暗地,枯燥乏味,复制粘贴,每日重复。
几乎每个人都踌躇满志,每个人都毅力惊人,非复旦交大不进。我在床头贴了一张只此一搏的特大标语,在每天早起和入睡时都看几遍,以增加自己那点少得可怜的信心。所有的梦想都在高考的压力下抽象成了自己认定的那座神圣学府,当时偶尔听到一点关于它的消息,就立即热血沸腾,激动不已,仿佛所有的东西都在那所学府耀眼的光环下黯然失色。
每天早晨,我气喘吁吁地赶往学校,原本要走半个小时左右的路程减缩到十来分钟,放书包,拿练习,开始演算。那一个个相似却又不太相同的日子,现在想来已经抽象成了总是写得密密麻麻的草稿纸,黑板上一直擦不干净的公式、习题,老师们一句句发自肺腑的叮咛和永远飘浮在空气里的粉笔屑。
偶尔物理课的走神,化学课的打盹,对自己而言都像是犯罪。
只有一节课的时候小测验,两节课连在一起大测验,全年级统一总会准时到来的月考,每个老师的要求都不高,只需要你随便抽点时间看看,却只能往睡觉时间里要时间。分数成了冬春交替忽冷忽热的季节里,最刺激人又最不值钱的东西。
每天要背的单词,要解的题目,要做的试卷,计划表上记得密密麻麻。堆积如山泛黄的纸页,浸在发霉的空气里缓缓地挪动。有时候在夜里做题眼泪都要掉下来,书都想扔到窗外去。可是,只要默念几遍只此一搏马上就会平静下来。载着沉重的脑袋,空白的心,心甘情愿地埋在那间要馊掉的屋子里,一遍遍地透支自己的体力和脑力。
【三】
高考前夜,挣扎到凌晨五点也睡不着,哪怕有一千个理由告诉自己平常心对待,但就是办不到。两天后走出考场,脚有一点发软,脑子里嗡嗡作响。整个身子像被抽去骨骼一般,瘫作一团。疲倦像山一样压过来,交完英语考卷,仿佛交走了半生的嘱托,三百多个饱含汗水与泪水的日日夜夜,把我无声无息地淹没。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那是书上写的,而我,一败涂地。
如果不好好逼自己一把,亲自试一试,真不知道自己多没用。
关系最好的几个死党,只有我一个人没有上一本线。在已经下定决心收拾课本准备补习的时候,因为扛不住压力,选择去读二本。他们中有的去武汉,有的去北京,有的去重庆,只有我留在贵州某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世事如棋,别人在他们的局里围追堵杀,而我成了弃子。
尔后的每一次同学聚会,听他们谈论大学里的见闻,只有我在角落里默默不吭声。
我总觉得上天待我不公平,我总能想起我们同样把头埋在乱七八糟的草稿纸里演算参数a的取值范围的情景;想起老牛对着窗户发呆,班主任也在窗外盯着他看得入神;想起老狗手背被扎进肉里的铅笔印,想起小羊的绯闻,想起周末的CS,都是我们青春里最好的见证。
【四】
前些天有个读者评论我的另一篇写高三的文章,当我看到那句我怕来不及,于是在已经下定决心收拾课本准备补习的时候,因为扛不住压力,选择去读二本时,我瞬间吐血了,然后默默地感慨,让我们这些读三本的怎么办?
这让我想起之前和一个省重点高三学生的谈话,他问:当你累的时候怎么发泄,我已经扛不住了,感觉好无力。很多性格品质好的人遇到挫折都可以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但我性格比较糟糕,睡个觉吃顿好的,过后面对问题依旧烦。
我说:所有的坚强,都是柔软生的茧,性格是磨出来的,反复失败,不断碰壁,伤疤硬实便能防身。
他说:可是有些性格就是没有办法,比如我天生不自信,因为内向朋友少,得到的鼓励就会更少。
我说:不自信的人,就不会有人信。
他说:我没有理由自信,我看不到自己优秀的地方,班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样样都比我强,我就这样活在他们的对比下。
我说:首先要发现一些自己优秀的方面,把那个方面做成自己的品牌。比如我喜欢写作,大学就花了一半的时间在上面。上天都会给每个人不同的天赋值,需要去发现和放大。
他沉默了一会儿,我追问他:你的省模考了多少分?
647,加听力。
我沉默了。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压力,都有属于自己的烦恼,如果目标是清华,考647的痛苦,和目标是一本,分数却不到400,是一样的。所以当你觉得一个人在你看来明明已经考得很好了,却在难过苦诉是虚伪做作,大错特错。
欲求不满,苦不堪言。
【五】
高考会极大影响你的人生。多10分,少10分,你会进入完全不一样的学校,读一本,读二本,你会遇到完全不一样的人。但高考不会决定你的人生,更不会决定你变成什么样的人。
人在十八岁以前的成长都是线性的,一条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扼杀个性,愚化思想,为了分数而活着,为了别人的看法而活着。但是十八岁以后不一样,你必须为了自己活一次,你会发现一些同伴开始了让人难以理解的指数般的成长,差距越拉越大。而实现人生的指数型爆炸式成长,选择其实就在你的手里。你十几、二十几岁的时光是极简单却极具变化的时期之一,决定着你的事业、爱情、幸福,甚至你的整个世界。
有的人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不是读高中阶段的那种骗人教科书,也不是沉迷于玄幻修仙小说,而是读有思想积累的书。真正的书籍都有一种固定的特质:它们包含了大量的思想和研究,是作者生活阅历的精华。每天读书,每天写点东西,写作可以成为记录思想的方式。每天记录,可以整理纷乱的思绪,形成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想法。当你不再羡慕谁,不再想成为谁,你便成了最好的自己。
有的人开始远离思想垃圾,不再随波逐流,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他们从不理会那些没完没了的花边新闻,从不看脑残剧和言情剧,如果在脑子里堆满了那些东西,人会变得不切实际、郁郁寡欢,经受不住挫折和打击,会失去干正事的欲望。他们从做兼职开始,直到创业成功,或者被大公司大企业争抢,或者面试的时候心有激雷而面如平潮,一步一步都在和其他人拉开差距。
有的人开始关注人际关系,除了自己的亲人,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都需要自己走出去,请进来。一路上结交朋友,患难与共的知己,会成为自己的坚强后盾。当你爱的人离开你,当你的梦想再次被现实打败,朋友将成为支撑你继续走下去的力量。彼此阴差阳错地走到一起,又像是命中注定遇着他,就算有一天,每个人又不得不为了新的目标而各奔前程,每一段关系,每一段携手走过的旅程,都有它的分量。
一系列的弯道超车,一次次地诠释着卓越的含义。优秀只是80分和90分的区别,卓越是去创造无限可能性的未来,把100分远远甩在身后。大多数人在中学时代完成的是迈向100分的积累,达到90分的大概都去了还不错的学校。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有的人又完成了一次迈向100分的积累,而他们已经忽略,游戏规则已经不一样了。
名校生同样也面临着找工作,曾经只会埋头苦学的他们,哪怕是城里人,也不定有你会玩。他们还在苦恼怎样继续保持100分的时候,你已经在短短四年里突破1000分,达到下一个数量级的世界。高中时代80分或者90分的成就,从此变得无足轻重。
优秀是线性的进步,卓越是指数的突破。勇敢地闯向未来,你有机会创造更精彩的故事,他们人生的辉煌,或许已经停留在高考揭晓分数的那个晚上。
【六】
写下这篇文章之前,有一场暌违十年的初中同学会正等着我,组织者连高中都没有顺利毕业,走的是和我们继续读书的人完全不一样的人生道路。他说聚会的费用他一个人出,谁都别抢。大概我们随机抽十个人,一年的工资加起来也不及他半年的收入。当真是知识改变命运。
考好的别嘚瑟,考差的也不是loser,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十年后再聚,说不准谁才是时代的弄潮儿。
无论你考了多少分,能不能去你想去的学校,都不用担心。你能去的地方,一定会带给你预想不到的惊喜。你会遇见一些人,觉得相见恨晚,或者遇到一个人觉得在哪里都值得。这是命数,遇见你该遇见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高考的迷人之处,不是如愿以偿,而是阴差阳错。
我还是要感谢我的大学,感谢那些一度失落消沉只能靠写作排遣的日子,感谢那些失声痛哭的夜晚,感谢躺在草坪上乱七八糟灌装了我全部青春的啤酒瓶,感谢那些虽然考了高分顺利拿到奖学金最终连课程名称也没记住的专业课,感谢我喜欢了四年的姑娘,感谢教我诗词创作的中文系老师曾晓鹰,感谢教我审视人生意义的心理学老师王世意,感谢那些花光所有运气才能遇到的每一个人。
走过六月,不要说生活不够公平,也不要说命运如何残酷。多年以后,蓦然回首,你会闭目长叹,感慨万千。不为累累硕果或是种种曲折而扼腕叹息,只为了那段全心付出的岁月感动,信心不死,梦想依然走在路上。
七月份即将上市的书,献给每一个青春不服输的你,这世间没有不可安放的梦想,你走的每一条路都铺着光。
努力过,便已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