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名言网 > 大学生励志 > 今天,大学生该怎样就业创业?

今天,大学生该怎样就业创业?

2015-12-31

今天,大学生该怎样就业创业?

“学弟学妹,学长喊你一起创业啦!”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招聘会现场,这样的广告宣传牌随处可见。这不,去年刚从物理专业毕业的小谢,由于热爱动漫,就在毕业后独立创业,创办了一家动漫展会公司,经过一年的发展,公司初见规模,这次专门回母校招兵买马,壮大自己的“中国合伙人”队伍。

早些年,毕业便创业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还是新鲜事,今年,尊重个性、不走寻常路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趋势。记者采访中发现,不恋北上广,主动选择二、三线城市成为不少学生的新选择;不仅将目光聚焦于国家部委与企事业单位,还将关注点放在支教、村官这样看似艰苦更能扎根大地、深刻了解中国的岗位,成了大学生就业的时尚范儿。

如果说,早些年,骤然增加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让毕业大学生以及其家庭、社会与行业产业都有些措手不及,近些年来,逐年持续增加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却也倒逼出一种新的可能,毕业生就业观日趋理性、更为科学与多元化的就业心态出现。同时,高校也不再简单地关注“就业率”,只是追求一个好看的就业数字,而是从更深层次考虑,将就业与育人相结合,帮助毕业生提升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明确自己的个性特长,精准推送就业服务,从而提升就业“满意度”与个性化的就业匹配度。

实现高质量就业,让就业压力变为大学生个人成长、高校育人理念提升、社会成才观与就业观渐趋理性的发展动力,成为社会共识。

培植理性创业观,就业与创业、学业“无缝对接”

如今,“创客”已经不是新鲜词,不少高校毕业生都将成为一名高水平、可以将创新成果服务社会的“创客”,作为自己未来就业与成才的方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无人直升机研发制造团队“天峋创新”创业团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卡摩创业咖啡厅的logo设计团队“Camel Time”,都是大学校园里的“创业明星”。

今年2月3日,天津大学宣怀学院成立,旨在为立志创业的学子量身订制个性化私人培养方案。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介绍说,宣怀学院为“创客”们开设了从理论到实战的全方位训练的“创业课”,顺利完成课程与实践学习的同学可以在主修专业之外免费修双学位,获得工商管理(创新创业方向)的辅修学位证书。同时,学院执行“千导计划”,聘请创新创业导师,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从科技成果专利保护、成果转化、创业心理疏导、创业咨询到创业资金支持的一条龙服务。

与天津大学的做法相仿,武汉大学也广开就业渠道,大力支持创新创业。学校每年投入5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开展自主研究课题、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等创新实践活动,以2014年为例,该专项经费共支持学生参与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30项、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965项。学校还建立健全校内外对接的孵化体系,从校内实践中心、创业团队孵化器到珞珈创意产业园、大学科技园,形成了完整的创新创业扶持链条,从场地、资金、政策、培训等多方面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仍然较大,形成‘让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对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有积极意义。”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应惟伟认为。

同时,呼唤理性的创业观,是当下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当务之急,不少高校负责人强调,不该以创业者阶段性的成功与否论创业教育的成败,失败的创业经历对准备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也是一笔财富,“当人们把失败的创业经历当做军功章和犒赏,为创业失败者鼓掌而不仅是为成功的创业者鼓掌时,创业所需要的氛围才算真正形成。

就业不是“一锤子买卖”,就业培训与人才培养相贯通

几天前,即将于明年6月毕业的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学生刘双终于收到了自己心仪的国内一家知名证券公司的录用通知。当被记者问及求职经验,他笑着说,“唯一称得上的经验就是有备而来。大学四年,学校始终在帮每位同学为自己的求职目标做准备。”

在大学四年全程,学校不仅帮助每位同学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贯穿整个本科培养阶段的全程化职业教育课程,也让每一位同学对个性特征与行业需求有了更为清晰的把握,不断发现自己的综合能力与目标职业之间的差距,从而适时调整,不断接近梦想。

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毕业季的“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经过大一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大二锁定兴趣职业,大三提升职业素养与技能,大四掌握求职方法并初步完成角色转换的全过程,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职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朱海琴认为。为此,江西财经大学建立了全程化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体系,将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就业指导》两门课程的教学与学生职业发展类活动和比赛有机结合,在大学的各阶段分年级、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增强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提升就业能力。

“为了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我们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金利民也介绍: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演讲、辩论、跨文化交际等实践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一系列综合素质,为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推动人才跨学科培养,使得学生跳出单一学科的思维模式,养成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再次,搭建平台,结合学校教育改革任务和自身学科特色,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学科、跨国界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

高校应“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精准推送就业服务,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切实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能力。”在不久前的2016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专门强调。

职业规划“私人订制”,就业服务需要精准投放

从2008年秋天开始,北京科技大学出现了一支“特工”队伍—— “1+X”就业指导小组。“我们在每个学院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专任教师岗,专门负责本学院授课、指导、市场、服务、研究等就业相关工作。”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张欣欣介绍,“学校通过加强队伍的稳定性和提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鼓励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开展特色就业工作。”

每个毕业生的职业取向、个人兴趣与专长都不同,如何从泛泛的针对群体的就业服务转为聚焦于毕业生个体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成为当下许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探索的方向。

为此,“学校在学院层面建立了专业化就业工作队伍,实现就业工作从学校层面深入到学院层面、从关注毕业生整体深入到关心毕业生个体的转变。这些就业指导专任教师在学生人生选择的转角处提供温暖的心灵陪伴、贴心的交流沟通、适时的专业指引,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他们与每一位学生相伴、相知、相长,为每一位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供量身打造的‘私人订制’服务,使他们能够满意开心地毕业。”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尹兆华介绍道。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高校还建立了帮助毕业生“做实事、解难事”的帮扶体系。对学生、双困学生实行了“一对一”就业援助,同时,高度关注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心理承受能力弱等就业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问题,主动为其提供就业帮扶和指导,确保让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顺利就业。

需要认识到,我国目前的“就业难”问题,仍然是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社会用工需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状况不相适应,一方面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难以实现满意就业;另一方面却有相当数量的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难以满足用工需求。“招聘难”和“就业难”同时存在。

教育界人士认为,探索个性化的就业服务,让高校在追求就业率的同时,探索提升就业满意率与匹配度的方法与路径,同时确保“扶上马,送一程”,不仅关心毕业生在毕业关口的去向,还关注走上就业岗位之后的适应性,从而提升就业服务的精准性以及全过程关照。未来,需要高校做的还有很多。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大学生励志

热门大学生励志

随机大学生励志

大家都在看